Rod McNeil觀察了野生對蝦的行為和生態發育,總結出的一些觀點分享:
開始投身對蝦養殖后,發現我們的池塘和野外的環境太不一樣了。拿大蝦塘來說,里面沒有任何對蝦可以附著的東西,沒有珊瑚礁那樣復雜的結構,沒有大量的樹根,只有平坦的池底。在自然界,對蝦在整個一生都非常享受那些復雜的結構,沒有了這些,應激是不可避免的。
(放些根雕會不會讓蝦覺得更舒適,特別是強對流天氣,往塘里放些帶空洞的類似珊瑚之類的復雜結構,讓蝦有所躲藏,會減少應激嗎?)
到蝦體重有5g或者更大的時候,不同品種的對蝦的行為方式就非常類似了。在蝦比較小的時候,他們要經歷生理和行為的很大變化,但一般到2-5g的時候,就和大蝦的行為類似了。
當在塘底觀察的時候,成千上萬的蝦會朝你游過來,每立方有240-400條蝦。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其實池塘里的大部分地方都是空著的,因為仔蝦已經具備了社會活動的能力。
在白天,蝦會組成一個群落在塘底到處尋找食物。他們的行動還是很有規矩的,最大的蝦在隊列的頭部,最小的在后面(甚至小蝦就不在隊列之中)。最小的蝦基本在池塘邊上尋找食物和保護。
在隊列當中,對食物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,明顯的在隊列前面的會吃掉大部分的食物,所以如果我們喂料時潑灑的不夠均勻,大蝦就吃到最多。
隊列的形狀就像淚珠,淚珠的底部是領頭的方向也是大蝦所在的地方,小點的蝦就在淚珠的另一端。當太陽升起的時候,整個隊列還是比較小的,每個方陣就5-6頭蝦,但當他們開始在池底找食物的時候,就會和其他的方陣偶遇并不斷組合在一起,一直成為一個非常大的方陣。有時候上千頭蝦會待在一個方陣里。
當有飼料投入池塘的時候,如果落在方陣方圓10米外的地方,蝦的方陣會立刻發現食物,并改變方向向飼料移動。如果把飼料均勻的潑灑在蝦方陣的前面,比如說,蝦群抵達的1分鐘前潑灑了飼料,那么很多的料沒被發現就都會沉降到池底。蝦都是碰上什么吃什么的,只會抓住上層的飼料,對沉降到塘底的就看不到了。有趣的是,當抓住一棵飼料后,蝦會繼續跟著方陣繼續前進,顯然不想錯過下一波的飼料機會,也不想被大隊伍拋棄。他們抱著飼料吃一陣子之后,就會丟掉了。或者看到更大的顆粒,也會把剛才抓到的丟掉。
如果是小的方陣的蝦群,就會去找那些塘底未被發現的料來吃。
到了晚上,當方陣分散之后,特別是黃昏后的一個小時,蝦會回到塘底去找那些沒有吃掉的顆粒,在白天我們是看不到南美白對蝦去塘底找飼料的行為的,只會在晚上才有。斑節對蝦的發掘本性在任何時候都比較明顯,當他們發現有食物的時候,會挖的到處都是粉塵。但是在晚上找飼料的能力明顯很差,如果是在追逐天然餌料,經過飼料的時候也不會發現。大約在黃昏2小時后,才開始吃顆粒飼料。
所以根據行為學來判斷,不應該在晚上投喂顆粒飼料,最好不要多過全天1/4的量,特別是晚10點到早4點喂料是沒有意義的。因為全天投喂的飼料有1/3是肯定沉積在塘底了的。